您现在的位置: 紫珍珠 > 紫珍珠繁殖 > 正文 > 正文

在线阅读父亲的支前故事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4 16:38:02

父亲的支前故事

武善爱我的家乡是沂蒙山腹地——沂水县诸葛镇,这里是革命老区、革命根据地。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有21.4万人参军参战,万人拥军支前。军民鱼水情,沂蒙人民用小推车,将各种物资源源不断送到前线去,我的父亲就是千万个支前民工中的一员。父亲武继善,生于农历年5月,85岁去世。他曾上过几天速成班,能读一般的报纸、书本,一生务农,常住大山侍弄果园。但他年轻时也干过革命工作,当过民兵连长、指导员、大队长,也参加过抗战和支前。他机智聪明,善于思考,每次都能出色的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父亲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沂水大诸葛、梭峪、河北、大暖峪一带成了抗日的大后方,当地人们积极参军抗日。受此影响,父亲也早早的参加了村里的革命活动。15岁就担任了村的青年团长,18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常给党组织送情报,晚上站岗放哨,他说,我家中的那张大木床,曾经一次睡过八个和衣持枪的青年民兵。解放战争期间,父亲经常带领民兵支前,给部队送给养,抬担架,协助鲁中部队作战,几乎常年不在家。在孟良崮战役中,他曾带领民工抬担架,救伤员。在开封战役中,他曾带领多个民工,用木轮小车推着小米,历时一个月,行程近千里,冒死支前。年春,父亲被调到辛泰八路军13纵队前方粮站工作,不久,又调到鲁中支前司令部,负责给前线运送给养,部队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这年,父亲带领一伙民夫,推着木轮小车,用半年的时间,走了13个县,给前线运送物资给养。他讲述的一次支前任务时间最长、最艰苦的是打开封。

淮海战役期间,解放军于年6月16日至21日攻打开封。在此前一个月,支前司令部的沂水县民政部高部长拿着介绍信,对我父亲说:“小武,办任务!打开封了,你带队给鲁中部队送粮食。”这次支前是往前线运送小米,且规模庞大,装满小米的辆小推车,一推一拉,共人,从东都车站出发,沿着崎岖的小路,一路南下,千辛万苦,走了十几天。这一天,过了曲阜到兖州南,看到前方有许多人往回撤,也有部队人员。有人说:没想到开封很快就打开了,不用去了!然后来了个领导,叫他们把小米运到兖州南边的一个村里(忘记村名),交接完毕。当地领导很高兴,看到民工个个面黄肌瘦,问他们想吃什么,父亲说,想吃包子(水饺),就天天包包子吃,是猪肉南瓜、土豆馅的,民工中有个南方人说,就想吃大米饭,领导想办法给他弄来了大米。

网络图片开封的仗打完了,这次支前任务完成了,领导想把父亲留下。父亲说:我已大半年没回家了,家有老母亲常年有病,想请假回家看看。当时,支前司令部在柴城,高部长就给父亲写了个条子说:“给你一个月的假,那时候机关就散了,我回省里去了,你拿着它到县上去找,他们会给你安排工作的。”父亲推着空车很快就回到家。我奶奶看到儿子回来,喜极而泣,娘俩抱头痛哭。此时,父亲身上穿的山茧绸的褂子只剩了针巴脚,裤子成了布条条,身上蜕了几层皮,脚趾丫都烂的流脓淌血。因为爷爷早逝,奶奶心口疼常犯,父亲就留在家乡搞地方工作,没再出去。以后每想到此,大家就会埋怨父亲,说他如果在外脱产,我们当子女的也跟着沾光。岂不知父亲可能早已牺牲了呢!父亲一生勤劳,也心灵手巧,会织布,铁匠、木匠、石匠样样会做,我们家的日子过得比较宽裕。晚年,我经常接他来居住,听他拉呱讲故事,他讲的最多的是小时候受苦的事,很少讲他干革命工作,直到他老了85岁那年,我把他接来费县城住了一段时间,让他讲年轻时打仗支前的事,我用录音笔保存下来,以上故事是我根据录音所整理的片段。一提起支前,父亲就情绪激动,滔滔不绝。但他的耳朵聋,据说是被敌人的炮弹震的,说话声大,激动处会双手舞动,声高振耳,特别是讲他支前打开封,声高八度:“啊!可了不得了,那个雨呀,哈—哈—的下!那个飞机呀,嗡嗡的—”父亲说:白天,国民党的飞机像燕子一样密集,几乎贴着地皮飞,炮弹在身边“轰轰”地炸,白天不敢走,大部分是黑夜走。打开封正是雨季,几乎天天下雨,热的喘不动气。下雨时,怕淋湿了小米,就把蓑衣蒙在车上,人呀任凭大雨迎头往下浇。道路崎岖,泥泞溜滑,辎重车队举步维艰,爬山涉水,脚下的鞋早已烂没,有的裤子也磨坏,只好赤脚或光着屁股,推着吱吱呀呀、笨重的木伦小车艰难前行,一不小心就被石子瓦块割破淌血。民工们舍不得吃车上的小米,一开始吃自己带来的煎饼、窝头,吃完了,饭做时跟村里要些瓜菜和小米掺着吃,有时一天吃两顿饭或一顿饭。后来,他们勒紧腰带,个人一天吃一车小米,吃完的就推着空车回去。吃不饱、睡不好,日晒雨淋,还要躲避敌人的飞机轰炸,个个黢黑精瘦。一路上病了、死了不少人。如此受罪,也没有一个当逃兵的,圆满完成了支前任务。我问父亲,这么多人,大家听指挥吗?他说有党员带头,大家都非常听话。关键时候,党员起了模范带头作用。支前任务完成以后,我家的那辆独轮车也累散了架,被父亲竖在西屋山墙上,直到我记事时还看到它静静的躺在地上的样子,曾听母亲说,它是出了力的大功臣。小推车虽小,却承载着民心,托起了江山。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而我的父亲则是众多支前人民群众中的重要一分子,他为淮海战役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当子女的也为之骄傲。如今,硝烟散去,国富民强,但那屹立不倒、勇往直前的小推车精神,依旧伴随着新时代的脉搏律动,激励着亿万同胞不懈奋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也在沂蒙大地上代代传承。作者简介:武善爱,女,老家山东省沂水县诸葛镇武家庄,大学学历,费县民政局退休。系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多年从事民俗、民间故事等搜集整理,个人出版了费县民间故事《相思草》,参与编辑出版《费县民俗》《费县巾帼志》《费县英烈》等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zizhenzhua.com/zzzfz/8416.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紫珍珠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