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紫珍珠 > 紫珍珠特征 > 正文 > 正文

常用的心脑血管藏药藏医和中医的对比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24 16:59:29

藏族古代先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同自然界做斗争的同时,也就开始了早期的医疗活动,即原始的医药经验,这就是藏医药学的起源,也是现代藏医药学体系的基础。

我国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大江南北,虽然各民族历史、地理条件不一,风俗习惯、文化形态迥异,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医药,且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对本民族的生存繁衍起到积极的作用,都是我国医药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医学居我国四大民族医药学(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之首,它在总结本民族医药经验的同时,吸收了中医药学、天竺医药学(今印度、巴基斯坦)和大食(今伊朗、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等国)医药学理论,逐步形成了具有完备理论和浓厚民族特色的藏医药学体系。

因此,藏医学与中医学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别。主要表现为理论基础、诊断方法(脉诊、尿诊)等。

藏医养生理念

药师佛

藏医学的基础理论来源于佛教哲学,故此藏医学中的养生方法是与佛教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联系的养生方法。所以藏医学的养生理念既有使躯体趋于暂时健康的世俗养生还有使身心彻底的摆脱痛苦的终极养生。

藏医学中又认为养生调理的目标不能粘附在承受结果的躯体上,而是要放在影响躯体趋于健康的原因上。故而藏医学养生所要解决问题就转为促使我们的身体产生一系列的行为的主观意识上。这个主观意识就是贪欲、嗔恨、愚昧、傲慢等“剧毒”所玷污的心识。这种玷污的心识是一个错综复杂,庞大费解的聚合体。此种有藏医终极养生所要解决的“六愚根”、“二十随愚”、“五蕴”、“三苦”等等。

针对如此种种影响我们健康体魄的“无形因素”,藏医学借佛教哲学的指导,制定了循序渐进,逐个解决的办法。这就是佛教中产生光明智慧,斩断无明愚根的“施舍”、“戒律”、“忍辱”、“精进”、“静定”、“智慧”六般若。用这些方法调节四窜无羁的心识,去除心体污垢,清净源泉。这就是“静心养性”。藏医学养生就是治心健体,养性得度,驾驭纷乱心境,辄止躯体受荷。

藏医最主要经典《四部医典》

藏医学有多年的历史,在吐蕃时期已形成体系。不仅出现了藏民族自己的医学家,而且有了藏医药学理论著作《四部医典》。《四部医典》是老宇妥·云丹贡布在八世纪末整理编篡而成,历经后世藏医药学家的修改、增补、注释而愈趋详细完整,成为学习藏医学的必修课本。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的第一部:《总则本》共6章,有彩色挂图4幅,它概括介绍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第二部:《论述本》共用章,有彩色挂图35幅。它详细介绍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卫生保健知识,药物性能,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第三部:《秘诀本》共92章,有彩色挂图16幅,专门论述各种类病的诊断和治疗。第四部:《治疗本》共28章,有彩色挂图24幅,介绍脉诊和尿诊,各种方剂的配方,功效和用途,以及外治疗法等。《四部医典〉内容很广,归纳起来可分为:一、基础理论;二、生理和解剖;三、诊断疾病的方法;四、治病的原则;五、预防和治病;六、药物。

藏医的基础理论

藏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大、小便及汗。三大因素又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上述三者保持着相互协调,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能的活动。

“龙”译成汉语是“气”,它的功用是生呼吸、肢体的活动、血液循环、五官的感觉、大小便的排泄、帮助分解食物并输送饮食精微等。因龙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又分为下述的五种龙:1.维持生命的龙(索增龙);2.上行的龙(紧久龙);3.普遍存在的龙(恰不欺);4.主消化的龙(麦娘姆龙);5主排泄的龙(吐塞龙)。

“赤巴”译成汉语是“火”,它的功用主要是产生热能并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使人知饥渴、能消化、长气色、壮“胆量”、生“智慧”。按赤巴所在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又分为主消化的赤巴(赤巴觉久)、主变色的赤巴(赤巴同已)、润泽皮肤的赤巴(赤巴多塞)等五种。

“培根”译成汉语是“水”和“土”,它的功用主要是磨碎食物,增加胃液,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司味觉,供人以营养和输送体液、保持水份;长肌肉、润皮肤、调节人的胖瘦;使睡眠正常、性情温和等。由于培根所在的部位和功用的不同,又分为保持水分的培根(培根登及)、磨碎食物的培根(培根疟及)、品味的培根(培根娘及)、使人知“满足”的培根(培根寸及)和润滑关节的培根(培根局尔及)五种。

龙、赤巴、培根虽各有其功能,但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协调统一地进行活动。例如,人的消化功能,先由培根疟及磨碎食物,继则由赤巴觉久将被磨碎的食物加以腐熟分解,麦娘姆龙负责“过滤”,分别清浊,使糟粕移入大肠,精微则被人体吸收。

七大物质基础中以饮食精微为最重要,因为其他六种物质均由它转变而成。血能滋润身体并维持生命。肉似围墙,能保护身体。脂肪能柔润身体,悦气色。骨为支架,骨髓能生精,而精的功用是生殖。至于大、小便及汗三种排泄物均系排除体内废物。汗则尚有温润皮肤的作用。

在正常人体内,三大因素、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一旦内外环境变化,平衡破坏,将会引起疾病。特别是龙、赤巴、培根中某一种因素的功能亢进、低下或互不协调,不仅可引起龙病、赤巴病、培根病,而且还是造成其他疾病发生的原因。

龙、赤巴、培根既用来解释人的正常生理活动、某些疾病发生的原因,还用来区分人的类型。藏医将人分为龙、赤巴、培根三种类型。

龙型的人其特点是:消瘦,面色灰黄,怕冷,爱说话和唱歌,爱吵架,性格活泼等。赤巴型人的特点:易饥渴,多汗,面色发黄,个性强。培根型人其特点是:身体肥胖,脸色发白,怕冷,嗜睡,性情温和。体型一方面可反映人的某些生理特点,另一方面又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疾病发生的原因分内因和外因。内因方面关系较大的是人的类型和年龄。龙型的人和老年人易患龙病。赤巴型的人和青年人易患赤巴病。培根型的人和小孩易患培根病。外因则主要为季节气候,地区环境及饮食起居等的变化。培根病多发生于春季,龙病多发生于夏季,赤巴病多发生于秋季。寒冷易发龙病,干燥炎热易发赤巴病,潮湿易发培根病。在饮食起居方面,过饥、过度劳累、思虑过多等等,均可引起体内龙、赤巴、培根的紊乱和功能失调,在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下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侵入人体的途径:一般由表入里,经皮肤→肉→血→骨→五脏六腑。龙、赤巴、培根三类疾病在人体中并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如治疗不当,受体内因素或外界环境影响,可以互相转化。单一的病可引起另一种病的发生,这叫做转化或变症。如龙病用苦寒药物治疗,龙病不愈,反而引起赤巴病或培根病的发生。同样,赤巴病和培根病亦可转变为其他疾病。龙、赤巴、培根三类病的变种共分十二种。此外,龙、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既可单独致病,亦可二者或三者混合致病。

尽管疾病多种多样,但是均可归纳为寒热两大类。龙病、培根病、慢性病属于寒性病;而赤巴病、血病、急性病均属于热性病。

藏医和中医在基本医学理论上的异同

项目

中医学

藏医学

理论

五行

五味

湿

内容

脏腑

肝胆

小肠

脾胃

大肠

膀胱

培根

培根

赤巴

五色

五官

体源

汁液

热源

动力

空间

发育过程

藏医与中医脉诊的差别

1、诊脉部位的差异

(1)中医诊脉的部位:正对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

(2)藏医诊脉的部位:腕后第一横纹一寸处,即从桡骨茎突下第一皮肤横纹一寸处顺取寸脉、甘脉、恰脉,比中医略偏向肘窝内。

2、寸关尺与寸甘恰命名的差异

中医的寸、关、尺与藏医的寸、甘、恰从音节上看非常相近,但在意义上截然不同:中医的寸、关、尺指患者的脉,而藏医的寸、甘、恰指医生的手指,寸脉为食指,甘脉中指,恰脉无名指,均以指肚接触脉体分别按诊。

3、所候脏腑之差异

藏医的寸甘恰与中医寸关尺所候的脏腑有较大的差异:二者的左寸都候心脏和小肠,右寸候肺和大肠,但甘和关,恰和尺所候的脏腑都有不同程度的区别。由于脾和胃多在人体的左侧,肝和胆在右侧,故藏医左手甘部候脾与胃,右手甘部候肝与胆。而中医则反之,左关候肝与胆,右关候脾与胃;藏医的左恰候左肾和三木赛,右恰候右肾和膀胱。而中医左尺候肾和三焦,右尺候肾和命门。

4、性别与阴阳之差异

(1)就性别而言,中医切脉无性别之分,均先诊左手,后诊右手。藏医则不同,男子先诊左手,后诊右手。女子先诊右手,后诊左手,并且女子右手的寸部候心与小肠,左手寸部候肺与大肠,与男子恰好相反。这是因为藏医认为,心脏的尖部有一孔窍,女子的该窍略朝右侧,男子的孔窍略朝左侧,故女性的寸脉与男性反而候之。

(2)藏医切指的指肚有阴阳之分,即指肚的桡侧面为阳脉,专候脏器,尺侧面为阴脉,专候腑器。中医诊脉也分阴阳,但以一指通诊一个脏与对应的腑。

中医脉诊

5、按度之差异

藏医和中医都有轻按、中按、重按之按度,但各自的按法却不同。中医轻按在皮肤上为“浮取”,又称“奉”;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为“沉取”,又称“按”;用中等指力按在肌肉上为“中取”,又称“寻”。三种按度是在三指上平等进行的。而藏医的三种按法是在寸、甘、恰三只指上各自进行的,即寸脉轻按皮肤,甘脉适按肌肉,恰脉重按至骨面。

6、脉象之差异

中医把“平脉”的快慢定在一息四至。一息不足四至为迟脉类,如迟、浮、涩等,一息五至以上为数脉类,如促、疾、动等。藏医把正常脉象(平脉)的快慢定在一息五次,即医生平稳的一息间搏动5次。一息五次以上属热症,一息五次以下属寒症。病症的程度与脉搏次数成正比例。

在病脉中,中医一般把浮脉以外感血虚等论治。藏医则认为浮脉是三大疾病中的“龙”,即风或气,该病为万病之友。其多存在于骨骼(骨骼疼痛)、耳部(耳鸣)、皮肤(皮肤骚痒)、心脏(心烦、心躁)、结肠(肠鸣)等部位,故不单以外感论治。藏医与中医在脉象上差异颇多,仅此一例可窥一斑。

7、诊脉时间

中医和藏医对诊脉时间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中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藏医认为清晨阳光未照原野,内热未外散,外寒未入内,静卧未食的阴阳平衡时期为最佳切脉时间。切脉时医生三指的疏密要适中,即三指间各能容一粒小麦为准。藏医对危重病人切定背脉,以此来掌握生死预后。对无病者切七种奇脉,如切孕妇的脉来预测所怀婴儿的性别等。常用于心脑血管病的藏药

说起心脑血管疾病,大家并不陌生,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有:脑梗塞,脑出血,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这些疾病:发生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并发症多;呈现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心脑血管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中老年人健康头号疾病;在药物治疗领域,除了西药治疗外,还可以选择一些藏药治疗。今天藏医知心姐跟大家分享10种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藏药,他们分别是:七十味珍珠丸,珊瑚七十味丸,二十五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珊瑚丸,十八味杜鹃丸,十一味甘露丸,八味沉香丸,十八味降香丸,十五味沉香丸,二十味沉香丸;他们有什么区别?针对那些疾病有更加适用?如何辩证应用?下面藏医知心姐跟大家分享下:

七十味珍珠丸

本品处方始载于公元八世纪藏医经典巨著《四部医典》中,是藏医治疗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及精神类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主要成份由:珍珠、檀香、降香、甘草、天竺黄、西红花、体外培育牛黄、人工麝香、珊瑚、玛瑙、九眼石、坐台等70味组成;有安神,镇静,通经活络,调和气血,醒脑开窍的功效。用于"黑白病"、"龙血"不调;中风,瘫痪、半身不遂、癫痫、脑溢血、脑震荡、心脏病、高血压及神经性障碍。

研碎后开水送服。重病人一日1克(1丸);一般每隔3-7天1克(1丸)。

珊瑚七十味丸

本品是依据藏医药学传统理论和多年的临床实践,精选藏区75味名贵地道源药材,研制而成,是治疗心脑血管病常用的药物之一。

主要成份由:珊瑚、珍珠、玛瑙、当归、藏党参、红景天、雪莲花、余甘子、藏红花、黄精、牛黄、人工麝香等七十味组成;有镇心,安神,定惊,调血的功效,用于脑血栓,脑溢血,冠心病,肢体瘫痪,心动过速或过缓,高血压,小儿麻痹,癫痫及各种神经炎等。尤其心脏性疾病有特殊功效。

每次1丸。将药丸碾碎或嚼碎后用温开水冲服。

二十五味珍珠丸

本品始载于公元8世纪著名藏医药学家宇妥﹒云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根据藏医的三因调和,精心研制的藏医治疗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及精神类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主要成份由:珍珠、珍珠母、肉豆蔻、石灰华、红花、草果、丁香、降香、豆蔻、柯子、檀香、余甘子、沉香、肉桂、毛柯子、螃蟹、木香、冬葵子、筚苃、志达萨增、金礞石、牛黄、香旱芹、西红花、黑种子草、麝香、水牛角组成;有安神开窍的功效。用于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昏迷不醒、神智紊乱、谵语发狂等。

研碎后开水送服。一次1g,每日1-2次。

二十五味珊瑚丸

主要成份由:珊瑚、珍珠、青金石、珍珠母、诃子、木香、红花、丁香、沉香、朱砂、龙骨、炉甘石、脑石、磁石、禹粮土、芝麻、葫芦、紫菀花、獐牙菜、藏菖蒲、榜那、打箭菊、甘草、西红花、麝香组成;有开窍,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白脉病”,神志不清,身体麻木,头昏目眩,脑部疼痛,血压不调,头痛,癫痫及各种神经性疼痛。

口服,一次1丸,一日1次,研碎后服用。

十一味甘露丸

主要成份由:沉香、肉豆蔻、广枣、石灰华、乳香、木香、诃子、木棉花、寒水石(制)、甘青青兰、藏木香组成。具有养心安神,调和气血的功效。用于“培龙”引起的头昏,恶心呕吐,反酸。

用法用量:一次3~4丸,一日2~3次。

十八味杜鹃丸

主要成份由:烈香杜鹃、草果、诃子(去核)、檀香、毛诃子、降香、余甘子、山矾叶、石灰华、藏茜草、红花、紫草茸、肉豆蔻、秦艽花、丁香、甘草膏、豆蔻、沉香组成;有祛风通络,活血的功效。用于“白脉病”引起的四肢麻木,震颤,肌肉萎缩,筋腱拘挛,口眼歪斜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丸,一日3次,研碎后服用。

八味沉香丸(微温)

主要成份由:沉香、肉豆蔻、广酸枣、诃子、乳香、木香、木棉花、石灰华组成;

有清心热,宁心,安神,开窍的功效。用于热病攻心,神昏谵语,心前区疼痛及心脏外伤。

口服。一次3~5丸,一日2~3次,研碎后服用。

十八味降香丸(清热凉血,理气降压)

主要成份由:降香、木香、石灰华、甘青青兰、红花、紫草茸、丁香、藏茜草、肉豆蔻、藏紫草、豆蔻、兔耳草、草果、矮紫堇、诃子(去核)、巴夏嘎、莲座虎耳草、牛黄组成;

主要有干坏血,降血压,理气的功效。用于多血症及高血压引起的肝区疼痛,口唇指甲发绀,口干音哑,头昏眼花。

口服。一次4~5丸,一日3次,研碎后服用。

十五味沉香丸(微凉)

主要成份由沉香、藏木香、檀香、紫檀香、红花、肉豆蔻、高山辣根菜、悬钩子茎(去皮、心)、宽筋藤(去皮)、干姜、石灰华、广枣、诃子(去核)、毛诃子(去核)、余甘子组成;

有调和气血,止咳,安神的功效。用于气血郁滞,干咳气短,失眠。

口服。一次3~4丸,一日2次,研碎后服用。

二十味沉香丸(微温)

主要成份由沉香、丁香、木瓜、肉豆蔻、红花、广酸枣、藏木香、石灰华、鹿角、乳香、珍珠母、木香、马钱子、诃子、短穗兔耳草、木棉花、余甘子、降香、兔心、牛黄组成;有调和气血,安神镇静的功效,用于偏瘫,高血压,神智紊乱,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失眠。

口服。一次3~4克,一日2次,研碎后服用。

上述10种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藏药,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七十味珍珠丸以珍珠为君药,配合特殊工艺的“坐台”成份,有安神,镇静,通经活络,调和气血,醒脑开窍的功效。现代临床应用:主要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如脑中风后遗症,瘫痪,脑部神经损伤,脑溢血,脑震荡,癫痫等疾病。

二十五味珍珠丸是基本方,七十味珍珠丸是在二十五味珍珠丸基础演化而成,所以七十味珍珠丸相对二十五珍珠丸药理力要强。如高血压,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老病号,可以先使用七十味珍珠丸,当起效并病情稳定时候,可选用基本方二十五味珍珠丸维持治疗,同等起到很好的疗效。对于一般病情比较轻,也可以单独使用二十五味珍珠丸,现代药理研究:二十五味珍珠丸有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粘稠度,抗脑循环障碍,减轻脑水肿的功效。临床应用:冠心病,心绞痛,脑出血后遗症,脑梗塞,椎动脉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二十五味珊瑚丸,有开窍通络,营养,修复神经病变功效,对各种神经性疼痛、偏头痛以及梅尼埃病等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最大的特点就是止痛的功效。临床常用于神经性疼痛,脑梗塞,癫痫,高血压,神经性炎症等疾病,对于疾病轻,或疾病康复期治疗,不妨使用二十五味珊瑚丸。

珊瑚七十味丸由75种名贵藏药材,在二十五味珊瑚丸基本方基础上演化而成;药性要比二十五味珊瑚丸强,经过“坐台”专利技术,有镇心,安神,定惊,调血的功效,现代临床应用:主要应用于心血管疾病为主,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脑血栓等疾病。

十一味甘露丸(微温)具有养心安神,调和气血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培龙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心肌缺血、脑供血不足等病症;“宁龙病”:心律失常、心率过缓、心绞痛等病症,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萎缩、消化性溃疡、痛风等其他病症。

十八味杜鹃丸,有祛风除痹,舒筋通脉,通络活血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下肢偏瘫,肢体麻木,肌肉萎缩等病症。

八味沉香丸,药性微温,有清心热,宁心,安神,开窍的功效,临床主要应用于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龙血不调”,脑供血不足等病症。

十八味降香丸,有清热凉血,理气降压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龙血不调”:高血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病症及心肌缺血、缺血性脑病、冠心病、心绞痛、肠胃炎症、脂肪肝等病症。

十五味沉香丸,药性微凉,有调和气血,止咳,安神的功效,临床主要应用于感冒、肺源性心脏病、肺炎、胸膜炎、哮喘、肺结核等病症,及精神类疾病的配伍、失眠及气血失调引起的心绞痛、胸背痛等病症。

二十味沉香丸,性温,有调和气血,安神镇静的功效,临床应用于:脑溢血、偏瘫、高血压、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肌炎、心肌缺血、冠心病、心绞痛、失眠症、痛风病等病症。

上述介绍的十种藏药,属于处方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合理使用。如需了解更多有关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可

藏医知心姐。

使用上述藏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事项如下:

1.用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建议早上清晨空腹服用,用药期间可以服用其他中药、中成药或西药;但最好在服用上述藏药间隔2小时以上再服用其他药物。

3.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医院就诊。

4.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6.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7.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参考资料:

《中国药典》

《四部医典》

点标题继续阅读:避免上当,告诉你真实的藏红花

点标题继续阅读:80后,00后赢了——又一陪读妈妈气到脑梗虐惨

西藏特产代购网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zizhenzhua.com/zzztz/85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紫珍珠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